栏目: 中国宗教文化   作者:王彦苹   热度:

  噶玛噶举派促进了藏纳民族关系的融合

  多元文化的见证

  随着噶玛噶举派在纳西族地区的进一步传播,藏文化对纳西文化的影响也进一步加深。反过来,纳西文化的影响也进一步延伸到邻近的藏区。同时,噶玛噶举派与纳西族人民之间的关系也印证着藏、纳两族人民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历史。

  自唐宋以来,纳藏人民之间,一直进行着较多的经济文化交流。自明代以后,信奉噶玛噶举派的木氏土司更加强了这些方面的交流,特别在吸收藏文方化方面尤为突出。如明代中叶以后制作的许多丽江壁画,有不少是藏族画家的杰作,而且丽江现存的大宝积宫的壁画大多是以藏传佛教为题材的(在此之前的壁画主要是汉传佛教和道教的内容),体现了木氏土司吸收藏文化之长、丰富本民族文化的优点。

  据史料记载,噶玛拨希扩建位于今昌都地区的噶玛寺时,丽江的纳西族富商捐赠资金,并派去了纳西族建筑工匠参与寺院大经堂的设计建造。此大殿为单檐歇山形式,屋顶覆盖琉璃瓦,屋檐正中是藏族工匠设计的“波森格登”(狮爪型飞檐),左边是汉族工匠设计的“甲却森哲得”(龙须型飞檐);右边是纳西族工匠设计的“羌龙钦纳得”(家鼻形飞檐)。这是一座凝聚着汉、藏、纳西3个民族智慧的独特建筑。此独具特色的寺院建筑虽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如今还有部分得以保留。

  维系藏纳民族关系的纽带

  木氏土司在噶玛噶举派众多大活佛的影响下,除了承诺13年不向藏区派兵及在江地建寺百座外,还把纳西族地区生产生活上及文化上一些较先进的东西带到藏区,为藏纳文化经济的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 如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塔城乡的藏族与纳西族一样,有着种植水稻的经验。纳西族善于修沟造田、打墙建屋,无论是四川甘孜州的九龙、巴塘、得荣、乡城、西藏的盐井,还是云南的香格里拉、维西、德钦等地现有的纳西族村落,基本上都处于能种植包谷、大米的区域,其红米的种植技术在康南地区是有口皆碑的,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现种植的大片梯田即在纳西族的带动下开垦的。现在,德荣县白松乡的门扎、白松两村还在种植水稻(红米),这是德荣县唯一产水稻的地方。并且,这里还居住着近600名纳西族同胞。纳西族人民对开发德荣、发展德荣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居住在德荣的纳西族后来大量被藏族同化。有人推测,德荣藏族有一半以上可能是被同化的纳西族。

  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与纳西族人民之间通过长期以来的相互影响,建立了十分密切的联系。这种影响和联系不仅仅体现在宗教上、生活习俗上,还体现在文化的相互融合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维护了藏族和纳西族两个民族之间的团结。目前,云南纳西族地区仍有20多座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寺庙,总之,噶玛噶举派已成为维系藏纳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版文字作者王彦苹,单位系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学研究院)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佛教音乐:抢救比发展更重要

下一篇:伊斯兰教斋戒的由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