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中华文脉 中国文脉 作者:佚名 热度:
《天工开物》的可贵之处,在于记述了工农业生产中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并对农业生产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内容涉及面较广。还记载了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化学、生物、矿物等自然科学知识,是研究明代工农业生产技术的一份比较完整的宝贵资料。尤其书中注重利用数据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和构造,引入数理概念,而非单纯技术描述,是近代的科学方法。无论种地、做工的时日多少、使用工具的大小及工效好坏,都尽可能用数字来表述。如:在农业方面,水稻育秧后30天即拔起分栽,一亩秧田可移栽25亩,秧田与本田之比为1∶25。旱稻食水三斗,晚稻食水五斗,失水即枯。记述手工业的生产,分工明确,动作迅捷,多人合作,彼此衔接,俨然一幅现代生产流水线的分工协作图,这些技术数据对工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天工开物》中包含大量社会经济素材,从技术角度描述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宋应星投入大量精力,探索、挖掘、吸收各地工艺技法的精髓,使传统制作工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崇尚自然的循环理念
宋应星认为宇宙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永无止境的过程。万物由发生、发展、壮大而走向灭亡,逐渐转为气。形与气的运动变化,既是这一过程的结束,又是另一过程的开始,因此出现千变万化、错综复杂,无头无尾、无始无终、永恒变动的状态。在他看来,世间万物“有生亦有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世间万物产生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因此世间万物有独必有对。如:光明与混浊;滋润与枯涩;贵与贱都是相对存在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在一定条件下都要向相反的方面转化。他从烧制松烟制墨、水银炼朱砂中,概括出红与黑、白与红的对立和转化。认为草木万物随季节枯荣是大自然的熔炉冶炼,只有掌握了万物的生死枯荣、自然生态转化,才能掌控利用自然,进一步萌发了物质循环、能量守恒和动态平衡的科学理念。
《天工开物》几乎涵盖了整个国民经济生产领域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部制造过程,在当时世界实属罕见。早在18世纪,《天工开物》已传到欧洲,引起一些学者的高度关注,先后被翻译成意大利、德、英、俄、希腊和阿拉伯文等版本在多国流传,被认为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传统科技的一把钥匙。英国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曾大量引征《天工开物》的资料,并称宋应星为“中国的狄德罗”。(李萍)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老剧场,期待换新颜
下一篇:“暖风迟日洗头天”
相关推荐
- 中国学者"海淘"敦煌文献15载:让流散的文化瑰宝"回家"
- 爷爷留下的传家宝,是70年代末的“头版小人书”
- 探访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六号墓
- 历史眼丨巧用谐音,景泰县取名趣谈
- 天祝铜牦牛 甘肃“第一牛”
- 传说刘伯温 在陇南 也斩过龙脉
- 张掖肃南:清明祭英烈 传承红色精神
- 以“中国笔墨”书写新时代长征史诗 ——甘肃积极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 历史眼丨唐玄宗做了个怪梦才有了正宁县之名
- 兰州人创造的奇迹 背冰上山栽活白塔山上第一批树苗
- 张家川马家塬遗址战国戎人车舆复原展举办
- 兰州“八办”纪念馆——文物里的红色故事
- 甘肃携秀美风光和经典非遗闪亮登场
- 南古城 一个王朝远去的背影
- 组织领导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记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共兰州特别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