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民间故事网 作者:麻松亘
不久,智威大师在法华寺正式开始设坛,倾心弘法。佛徒学子久仰智威大名,纷至沓来,云集法华,一时习禅者达三百人,听讲者逾七百众。如此庞大的佛徒队伍聚集法华山,免不了吃喝两字成为首先要解决的大问题。于是,智威大师在寺侧亲浚一口三尺深的石井,奇怪的是这第么一个小井每日足足可以供给千众食用,而且冬夏不竭;又亲手在后山掘挖米仓油坑,仓常自满,油常自来,众徒安享。智威大师每当登座弘法,法座四周的屋顶上、房檐下和庭院中的古樟苍松上,都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鸟雀从四面八方飞来栖息,静静听经。更奇的是天上有紫云复顶,状如宝盖,非常庄严,故时人等敬称之为“法华尊者”。智威大师在法华寺坐禅弘法的同时,还在与法华寺相距八十余里的仙居县上阪
14
建起弘法道场。大师步履如飞,每日步行一百六十多里,往来于法华山和上阪两个道场弘法,斋粥法会都不会迟到,僧众居士都说智威大师有神足通。
知威大师设坛弘法以来,法华寺不但学佛弟子接踵而来,而且香客络绎不绝、门庭若市,香火非常旺盛。于是,寺院不断进行扩建,殿宇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智威大师的高深道行加上法华寺的规模和盛况,使法华寺一度成为声誉很高的佛教天台宗弘法道场。
吴越王追谥尊号
智威大师每日往来于缙云法华山和仙居上阪两地弘法传道,转眼又过了七年。唐高宗永隆元年( 680 )十一月二十八日,智威大师自知入灭在即,遂把带领僧众居士弘扬台宗佛法的重任交给了弟子慧威 15 继承。然后在法华寺结跏趺坐禅堂,默颂《妙法莲华经》而化。智威大师圆寂后,异香七日不歇。更奇怪的是据说仙居的上阪道场仍一度有智威大师前去坐坛讲法,使人惊叹不已。
智威大师富有辞藻,著有《桃岩寺碑》、《头陀寺碑》等。在经论方面,传至今日的很少,敦煌出土的《六门陀罗尼经论广释》一卷,署名“智威尊者造”。
智威大师圆寂一百多年后的吴越国 16 ,非常重视保护和支持佛教——特别是辖区内佛教天台宗的发展。吴越王钱镠 17 届于智威大师对佛教及天台宗发展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重大贡献,谥他“玄达尊者”尊号。
智威大师晚年的弘法道场,佛教界历来没有弄清其具体的地点及发展历史,所以故事写到这里,就智威大师晚年弘法道场的两个问题有必要作一点交待。
其一是智威大师的弘法道场——法华山之法华寺在唐武宗灭佛——即“会昌法难”中毁灭,唐玄宗大中年间又重新建回,北宋元丰五年( 1082 ),有法师躬礼舍利增饰其塔,后寺院又屡有废兴。如北宋祥符元年( 1008 )曾重建;北宋宣和三年( 1121 ),云滩(今壶镇陶滩)陶公又曾重建,并改名为“慧明寺”(亦作“惠明寺”);乾隆十年( 1745 )年又重建,同治间毁于战火; 1935 年又开展募捐对其中部分殿宇进行重建、修建,寺名冠为“陶惠明寺”,解放初期将寺屋分配给无房户居住。今存前后大殿各三间,塑有佛像,另还有转厢数间。山边的“轩辕炼丹釜”、俗称“仙叠岩”的名胜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被人炸毁,所传自来油穴遗迹尚存。惠明寺附近地里,断壁残垣留存很多,可见原寺院规模确实很大。
其二是智威大师在仙居县上阪的分道场。寺宇也屡有兴废,北宋宣佑元年( 1049 ),仙居县令伍 ,在智威大师传道的地方重新修建殿宇,塑奉众佛和智威真像,其后情况不明。
注
释:
1 括苍县: 隋末唐初时,现缙云县所辖县境范围分属永嘉郡括苍县和东阳郡永康县,雁门金竹一带当时属于括苍县所辖。唐武周万岁登封元年( 696 ),分括州括苍县东北界和婺州永康县南界置缙云县。此后,雁门金竹一带都属缙云县所辖。
·上一篇文章:“胡诞地”
·下一篇文章:[台湾民间传说]半屏山和望夫石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xiaoshuodu.cn/news/zgmjgs/077199648JA670HBBE8A98K0BEH9C.htm
【相关内容】
佚名 |
程昱华 |
佚名 |
佚名 |
陈文文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