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三国演义故事   作者:佚名   热度:

    诸葛亮是千古名相似乎是历史定论。其实,诸葛亮只能算是一个千古忠臣,并非千古名相;而史书中说诸葛亮是一个千古名相,这就有待于商讨了。因为诸葛亮就是不能识大体、弃细务,凡事必亲躬,说明身边人才贫乏;有良才而不用,以庸才而误事,没有识人之明;统兵无功导致几次伐魏失败,这乃是为官为相之忌。但诸葛亮对蜀汉忠心不二,真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说诸葛亮只能说是忠臣,而非千古名相。

    诸葛亮是英雄,他自称才比管仲一点儿也不过分,但是他也有很多问题,有些是个人性格造成的。然而一个高大的英雄的背影也是高大的,尽管是背影。后来,诸葛亮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所以诸葛亮在刘备打下的江山中功不可没,而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最后因为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才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人的景仰和推崇。

    但是作为一个名相,诸葛亮并没有领导才能,事必躬亲就是说诸葛亮不论大事还是小事,都要自己亲自去做,而这并非一个好的领导者所为。一个好的领导者会知人善任,并不会像诸葛亮那样。在唐代赵蕤的《长短经》上说:“知人,是君道;知事,是臣道。无形的东西,才是有形的万物的主宰;看不见源头的东西,才是世事人情的根本。”这是教导人们要发挥人才的作用,不要事无巨细都要一个人去完成。所以说,会办事的人只是办事的人,而会使用人的人,才是真正的领导者。

    此外,西汉著名丞相陈平说过:“……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隆中对策,能够显示出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但是作为丞相,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只能证明他个人能力比较强。因为作为丞相还要学会正确授权、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还要适当地有一些野心,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家更加强大,繁荣昌盛。诸葛亮是否将这几条规则做到位了呢?

 

 

    1,正确授权

    一个高级领导人应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大问题上,而不应该眉毛胡子一把抓。一个领导者要懂得正确授权,而诸葛亮却偏偏不懂这个。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且多才多艺,工作勤勤恳恳,每日早起晚睡,处事过于谨慎,凡事不假他人之手、亲力亲为,“自校簿书”,“罚二十以上亲览”,以致积劳成疾。每次出征,诸葛亮也都是亲自领兵,有些事情要经过自己再三考虑才做出决定,对于军中、朝中一切大小事务都亲自打理。虽然这是鞠躬尽瘁的典型,但他却将至关重要的一点给忘记了,那就是没有使下属的才能得到发挥,进一步导致整体的力量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无心之过!

    由于诸葛亮太聪明了,整个蜀国众人都习惯听命于诸葛亮,总以为他神机妙算,说的一定就是对的,以至于后来整个蜀国逐渐忘记了自己也有大脑,造就了一大批奴臣(也要怪诸葛亮的行事习惯,很少与大家商量,不是给锦囊,就是秘授,就算手下人想发表意见也没有机会)。由此,导致整个国家对他依赖性过大,等诸葛亮死后蜀国也迅速败亡。试想一下,如果当时诸葛亮能重视教育和授权,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教给手下军臣,估计历史就会有一些不同的发展。

    最经典的一次就是“七擒孟获”。当时诸葛亮是想攻其心,让孟获心甘情愿地投降。捉住孟获一次,就问他服不服,只要孟获说不服,不管自己再怎么不高兴都会放了他。这简直是固执,不能随机应变。哪一个名相能做出这等事情?从古至今,除了诸葛亮以外没有第二个了。

    当时,第一次与南国打的时候,孟获派他的两位将军出战,两位将军被擒之后就因为被诸葛亮放了而感激他,愿意当内幕。当第四次擒孟获时,他的手下也不愿意随他打了,只不过碍于他是南王不得不服从。

    按理来说,最后一次诸葛亮抓住孟获时就应该把孟获给杀了,因为他的有些手下都服了,他只是被逼无奈而已。可是,诸葛亮却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而又一次地损兵折将,死了不少人。从这一点看来,诸葛亮与他的丞相身份是不符的,有点名不副实的味道。

 

 

    2,会用人才

    诸葛亮不善于识别人才。有人以为,人才厉害;其实不然,真正厉害的是善于使用人才的人。这就是刘备为什么能得到地盘的真正原因。刘备没有什么其他的大本事,但是非常善于用人,刘备的祖宗刘邦在这点上做得最好。他是一个流氓,但他知人善用,韩信、萧何、张良都发挥了他们最大的作用。反观诸葛亮,作为一个国家和军队的实际统帅,他不能做到这一点;相反他是事必躬亲,整天累个半死。

    领导即便再厉害,也没有三头六臂,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全理清楚、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得非常恰当;即便是这样,他也终有老去的一天。而诸葛亮经常亲自审阅簿书。公元223年,主簿杨颙直接劝谏说:“治理国家有一定的体序,上下不可互相侵犯权力。如今先生掌理朝政,亲自阅审簿书,流汗终日,难道不觉得辛苦吗?”诸葛亮感谢他的提醒,后来杨颙死了,诸葛亮哭了三天。

    其实,诸葛亮应该大胆使用人才,让他们充分发挥能力,这样才能让他们得到充分的磨练,才是实施战略的关键性问题。用什么样的机构去实施、配备?哪些人员去完成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确保战略?可持续进行的措施有哪些?这是作为一个成功的丞相应该考虑的问题,而不是把自己当成是母亲,把下属当成是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不让他们冒险,怕他们什么事情都干不好,只让他们走自己铺过的路,不让他们自己去磨练、去为自己铺路走,从此埋没了他们的才能。再者自己看好的,或者是有能力的人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职位,因此在择优的时候,要懂得去掉不适合的人选;而身为一国之相的诸葛亮在这方面更是失误连连。

    连捧诸葛亮不遗余力的《三国演义》都会露出一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话来。何也?诸葛亮一生最为人所诟病的便是不注重培养人才,结果造成了蜀国后期处于人才严重不足的境地,这一点确是诸葛亮的一大失误。虽然他本人是雄才大略,但是并没有为蜀国培养几个有用的人才,“五虎上将”也只不过是历史罢了。自此后,没有可用之人了。

    诸葛亮不明白,其实栽培人才是领袖最重要的工作。此外,诸葛亮还不善栽培人才。诸葛亮掌权二十七年,特别是在公元223年刘备死后,不管朝中政事大小都交由诸葛亮判决。然而二十多年中,诸葛亮并不能栽培出蜀国的人才来。蜀国人才凋零是很明显的,诸葛亮六出祁山,主将仍然是老将赵云、黄忠等。

    后来,诸葛亮派使者到司马懿军中探问,司马懿只是回问诸葛亮饮食、睡眠的琐事。使者回答:“诸葛亮每天都早起晚睡;并且处分在二十鞭以上,就要他亲自批示;所吃的饭菜还不到几升呢!”就在月底,诸葛亮死于军中。正是由于诸葛亮的亲力亲为,才导致这种局面的发生。倘若诸葛亮懂得授权的方法,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在这一点上,诸葛亮又一次犯了错误。诸葛亮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只看到和自己相同人的长处,对于那些不甚完美的人,觉得把自己的所学传于他们全部是浪费。诸葛亮忽略了一点,人再完美,也有不如他人之处;人再无用,也有过于他人之处。诸葛亮的这种授权方法只会导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比较明显的一次就是马谡“失街亭”。刘备在世的时候,看出马谡不大踏实。他在生前特地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派他干大事,还得好好考察一下。”刘备善于识人,马谡作为一个高级参谋是很合适的,但是作为一个将领不合适;而诸葛亮认识不到这一点,也没有把这番话放在心上。这一回,他派马谡当先锋,王平做副将,终于大败在街亭。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华雄被斩之谜

下一篇:三国六大神箭手和六大中箭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