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观察   作者:佚名   热度:

都说人生是一场长跑,不要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但对于父母来说,最重要的经验还是:保持队形,不要掉队,更不能脱队。虽然我们行政管理体系在不断进步,但这种进度赶不上社会其他部分的突飞猛进,两者之间存在着各种裂缝。对于深爱着孩子的家长来说,在路况不明的情况下,跟着既有路径走是最安全的,另辟蹊径,就意味着可能在若干年后掉进某一条裂缝的风险,谁敢拿自己的孩子去冒险呢?

“因爱而生忧,因爱而生惧”,前些年生育率的降低使现在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这孩子承载着家长全部的爱。社会发展如此飞速,社会竞争如此激烈,上升的通道上不但挤满了人,还可能埋伏着种种未知的意外,家长们很难做到不忧心忡忡。他们担心孩子因为接受不到好的教育,耽误在了起跑线上;担心孩子就算挤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行列,却在充满着智力、权力和金钱竞争的群体中,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放下焦虑,学会爱

是时候“救救中国家长”了

家长的焦虑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痛楚与无奈,不但伤及自身,还殃及孩子。众多教育专家呼吁:家长自身同样是社会问题的受害者,需要治疗和引导,拯救孩子应当从拯救父母开始。

缓解家长们的焦虑,需要从做大社会资源蛋糕和分配好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两方面入手。怎么落实,需要我们的教育机构和教育主管部门沉下心来,妥善研究,切实推进改革,让教育去功利化,回归育人的本质。同时在教育资源分配机制上,要更加公平和公正。心理学专家将控制焦虑总结为“事关勇气、智慧、公平”,这是个稳定情绪的金三角。在家长们学着控制自己的不安全感,以获得与孩子相处的勇气、智慧时,社会的公平,也必须成为坚实的一角。

将个人的焦虑归咎于社会看似正确,其实是另一种懒惰——“都是社会的错,我是被逼的”,这是弱者心态,误人误己。我们可以期待社会进步,但进步总是相对的,永远不会出现一个“理想的、完美的” 社会,让所有人都能轻松愉快地生活,让所有的亲子之爱都远离压力,其乐融融。在现有的大环境下,放下焦虑,学会爱,是中国家长最明智的选择。

焦虑是源于对孩子的爱,这点谁也不怀疑,然而,放下焦虑,才能更好地去爱。家长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自己就应该是一个有教育能力的人,而不应该是个焦虑者。

我们应该爱得更理智一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家庭,也没有完美的孩子,有的,“你”的家庭只是“你”的孩子。不要梦想寻找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方法,更不要期望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无论哪种教育思想,哪种教育流派,最后都要和当下的社会环境、时代氛围和孩子的个人特点结合在一起,因此,不迷信权威,也不盲目从众,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再做判断和决定。

我们必须爱得更节制一点。“我为你奉献一切,为你含辛茹苦,为你忍辱负重”,在今天的社会,这样的亲子之爱并不值得提倡。也没有哪个孩子,愿意自己承受的是这样的爱。太过沉重的爱,无法教育出生机勃勃的孩子,无法培育出飞扬洒脱的心灵。再深的爱,也应有所节制。有些家长为孩子付出了金钱、时间和精力,然而越付出越焦虑,最终出现了家庭中的冷暴力和精神暴力。一名教育学者说,“有些家长经常告诉孩子,自己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甚至还要具体说出自己身上的哪种病是由于他造成的,这些‘付出’逐渐成了压在孩子身上沉重的负担,最后一根稻草最终把孩子压垮的时候,家长就成功地用焦虑的爱把孩子亲手毁掉了。”

我们还要爱得更平和一点。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写过一篇以女儿为蓝本的散文《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大意是:她的女儿在班上是中等生,焦虑的她请家教、报辅导班,急切地想提高女儿的成绩,但一说考试,女儿就厌食失眠冒虚汗,学习不进反退。不过,一次活动中,全班同学竟然都评选她学习平平的女儿为“最欣赏的人”。她女儿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刘继荣感叹道,长大后,她一定会成为贤淑的妻子,温柔的母亲,热心的同事,和善的邻居。作为父母,还想为孩子祈求怎样更好的未来呢?不驱赶着孩子去参与激烈的竞争,允许他“坐在路边鼓掌”,有时反而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在竞争和焦虑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和心理失衡。家长们要学着用淡定平和的心态和以长远的眼光重新审视对孩子的教育。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两会:为学校老师减减负,少来“小手拉大手”

下一篇:朱永新:支持小微型民办学校办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