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观察   作者:佚名   热度:

  “21世纪什么最值钱?人才!”

  这是一句流传很久的电影台词了,但是我相信,这句话的正确性在人类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改变。可问题是,人才有很多种,到底哪种人才最值钱?

  以前人们很佩服一种人,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通历史后懂科技,既学过传统国学,又熟悉西方哲思,聊任何话题都能镇得住场子,让人不明觉厉,这种人叫做“通才”。

  二战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人打打嘴炮还行,什么都懂就等于什么都不懂,在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趋势下,人们越来越仰赖“专业”的力量,从此“专才”更有前途。

  有数据显示,自打2007年开始,话锋又变了,随着互联网逐渐消除信息不对称,世界再也没有秘密,再难的专业技能,别人都能学会,而且在很多领域,机器的专业度比人更高。从此,人们又认识到了“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

  “通才”和“专才”其实都不是最强的,当今世界对人才的要求又有了一个新高度,我们可以称其为“全才”。

  “全才”有自己擅长的核心领域,同时对其他领域也有所涉猎,也有人管他们叫做“T”字型人才。

  来看一个研究案例:

  美国3M公司拥有各个领域的很多专利,研究人员对这些专利进行分类统计,想知道哪种人才的专利为公司创造的价值最大。

  结果显示,“专才”和“通才”的成绩差不多,但都不是最好的,成绩最好的是“全才”。公司内部有个鼓励创新的“诺贝尔奖”,获奖最多的也是“全才”,“全才”是创造力最强的人。

  未来学家、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一书中总结到,“全才”的优势来自于这样一种能力:他们能发现完全无关的两个系统之间的联系,能将若干个相互独立且毫不相干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形成某种新的观点。

  丹尼尔·平克把这种能力称为“交响力”。顾名思义,就有点像指挥家将各种不同声音的乐器组合成一首伟大乐曲的能力。

  《创造力》一书的作者,芝加哥心理学家米哈里,曾对很多具有创造力的人做过研究,他发现,创造力一般都与“跨领域”有关,最具创造力的人,能看到各领域之间被其他人所忽视的联系。

  著名设计师莫克说:“未来10年,人们需要具备跨领域的思考能力和工作能力,探索与自己专业完全不同的新领域。他们不但要处理不同领域的工作,同时还要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发现其中的机遇。”

  美国的经济学家在漫画行业做过一项研究,想知道一部漫画作品的商业价值与作者的哪项素质关系最大,有三个选项:

  一是作者的出书速度以及是否高产;二是作者在漫画行业积累了多少年经验;三是作品是个人完成的还是团队合作完成的。

  结论是,只有第三项与作品的价值呈正相关关系,前两项都是负相关。

  也就是说,决定作品价值最重要的因素,是作者涉猎的广度,无论科幻、动作、悬疑,还是体育、喜剧、童话,作者熟悉的漫画类型越多,作品就越值钱。

  这个规律在其他领域适用是否也同样适用呢?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曾对15家跨国企业的管理层做过一项研究,他在研究报告中写到:

  仅凭“模式识别”这一项能力,就能将优秀管理者与普通管理者区别开。所谓“模式识别”就是从一堆杂乱无序的信息中,识别出有意义的信号和趋势,从而做出长远战略规划的能力。

  曾对各类企业家做过调研的迈克尔·伯格也说过:“所有优秀的企业家无一不擅长系统思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你就要学习如何调动系统思维,激发全局观的本能。”

  既然“交响力”如此重要,那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启自身的“交响力”呢,给你以下3个建议:

  1、尝试跨领域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古拉斯·内格罗蓬特曾说过:“很多工程学上的僵局都是由根本不是工程师的人打破的。因为思考问题的角度比智商更加重要,有突破性想法的人一般都具备跳跃性思维。一般而言,那些拥有广阔背景、多学科思维以及丰富个人经验的人,才会具备这一能力。”

  当你在自己的核心领域专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可以尝试接触一下其他领域的东西,或者培养个业余爱好什么的。有研究显示,学术水平越高的科学家,就越会在本职工作之外发展业余爱好,诺贝尔奖得主有业余爱好的几率是普通科研工作者的22倍。

  2、多听交响乐

  聆听伟大的交响乐,是培养交响力的绝佳方法。在不同的情境中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你会对曲子的意义有不同的感受;在听《哈夫纳交响曲》的时候,你也可以留意一下莫扎特是如何在乐曲中加入木管乐器,使整体效果远超过部分之和的。

  3、善于打比方

  一直以来,比喻或者打比方都被看作是一种表达方式上的技巧、一种言语上的装饰,只是为了让人听明白复杂的道理。可实际上,比喻是理性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的思维过程都是比喻式的。

  当你能用不相关领域中的语言表达一个事物的时候,你才算真正理解它,无形中你也将这两个事物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联系了起来。正如舞蹈设计师怀拉·撒普所说:“你发明的所有东西都是其他事物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创新过程中,比喻能力和智商一样重要。”

 

  参考文献: 《全新思维》作者:丹尼尔·平克 《范围》作者:戴维·爱泼斯坦;解读:万维钢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金立通讯集团董事长和他同学:10年后,一个身家15亿,一个月薪5000!

    下一篇:免费师范生教育实行7年 部分毕业生欲改初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