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名人轶事   作者:佚名   热度:

  近日,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登上银幕。在电影中有一个细节,西伯侯为商纣王算卦,说纣王将来会死于血亲之手。很容易推测,这个血亲就是太子殷郊。但在我们的印象中,不管是正史《史记》还是小说《封神演义》里,说的都是纣王登上鹿台自焚而死。而且,在历史记载中,纣王只有一个儿子,他的名字是武庚。

  殷郊是一个虚构人物吗?太子弑父的情节是电影的原创吗?

  其实,在元代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中,杀死纣王的正是殷郊。《封神演义》并非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它与《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一样,是以历史史实为基础,经历后世不断改编,最终在明代定型成书的。“封神宇宙”的每一个人物,都并非是一个固定的形象,而是经历了三千年不断重塑的。而太子殷郊的“诞生”,也有复杂的过程。

  “殷郊”原本是地名

  在电影《朝歌风云》中,纣王声称自己只有一个儿子。在《史记》中,也只记录了纣王的一个儿子,那就是太子武庚(字禄父)。虽然周武王推翻了作为天下共主的商朝,但商国却被保留了下来,武庚担任了国君。武王去世后,继任的成王年少,武庚就联合武王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及东夷作乱,摄政的周公旦东征平定,武庚战败被杀。之后周公旦把商国一分为二,一部分给武王弟康叔建立卫国,一部分给纣王兄微子启建立宋国。

  尽管战国文献《逸周书·作雒》只说“王子禄父北奔”,但清代道光年间山东梁山(就是《水浒传》中梁山原型)出土了七件西周初年青铜器,后世称其为“梁山七器”。其中之一的“大保簋”,讲的是周成王讨伐录子圣,因为录子圣造反,由太保召公奭负责征讨,太保没有失职,被成王赏赐了一块在余的土地。在战国时期的清华简《系年》中,也记录了“录子耿”称王反叛。可见,“录子圣”就是“录子耿”,也就是武庚。武庚战败一度北奔,但最终被召公击杀。

  那么,武庚就是殷郊的原型吗?非也。

  “殷郊”这个名字,其实本来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地名,“殷郊”还有我们熟悉的一个名字,也就是商周牧野之战的“牧野”,指的是商朝都城朝歌的郊外,在今天的河南新乡一带。周初文献《尚书·牧誓》就说,“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说的是甲子日这天,武王率领周军到达商郊牧野;战国文献《吕氏春秋》也说,武王伐纣至鲔水,纣王派大臣胶鬲前来刺探情报,武王对他说“将以甲子至殷郊”,也就是说,周朝大军将于甲子日到达商都郊外。

  牧野之战在甲子日进行,最早在周初青铜器“利簋”中也有记录。利簋说武王伐纣,当日是甲子日,当天岁星当空,周军攻入了商都。等到辛未日,武王在阑地论功行赏,赐给有功的右史利金属。这里的“岁星”就是木星。上古时期流行“岁星纪年法”,也就是通过岁星(木星)在天上的位置来进行纪年。岁星公转一周是11.86年,古人将天空划分为十二宫,岁星移动到哪个位置,就以哪个位置称年。《国语》说“武王伐殷,岁在鹑火”,鹑火就是十二宫之一。

  不过,岁星公转一周是11.86年,并非完整的12年,为了克服这种偏差,古人就虚拟了一个与岁星轨迹相反的星,它运行一周正好是12年,这就是“太岁”的由来。战国时期,又产生了太岁禁忌的说法。战国文献《荀子》就说:“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本来武王伐纣当天只是岁在中天,但在战国时期,就流传成了武王伐纣是兵家禁忌之日;而作为纪年使用的岁星,也被讹传为象征灾异的太岁。

  “殷郊”和“太岁”结合,于是就有了太子殷郊的形象。

  从“太岁”到太子

  民间有句俗话叫“太岁头上动土”,形容不自量力的对抗,可见“太岁”是一颗非常厉害的星。在古人观念中,无论是实体的还是虚拟的星辰,都有对应的神,“太岁”也就有对应的“太岁神”,而且是众星辰之首。据明代《永乐大典》引唐代《四明经》,六盘山有个叫姚宝的人白日飞升,后来转世为纣王太子,之后又被天帝封为太岁神,成为“内外第一位尊神之主”“世间宅内管诸神”。可见太岁神的地位之高。但在这个故事中,太岁神的名字是姚宝。

  但姚宝作为纣王的太子,自然要有个像商人的名字,于是就有人在文献中找到“殷郊”,把它安置在了太岁神头上,又写作“殷交”或“殷高”。到元代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中,殷郊就正式被写入了“封神宇宙”。书中说,殷郊又叫景明王,是纣王与姜皇后之子,但本人实际上是太岁神转世。因为纣王毁了玉女神庙,上天特意降下太岁神,来灭亡商朝。纣王听信妲己谗言,害死姜皇后。殷郊长大后,从乳母冯氏处得知母亲之死,想杀妲己报仇,反被纣王所擒。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苏东坡的“文化遗产”

下一篇:王羲之为何痴爱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