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名人轶事 作者:佚名 热度:
江苏南京小仓山一带,曾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园林,是为随园。这里南临雨花台,西南有莫愁湖,北面是钟山,东面为朝天宫,可谓金陵胜景尽收眼底,“其间山水之佳,楼台之美,花木之盛,觞咏之繁,久已图不胜图,记不胜记,见于诗歌更不一而足”。
随园的主人自号随园老人,并写就著名的《随园诗话》,死后亦葬于随园,墓室位于小仓山南岭随家仓的百步坡上。他,就是清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袁枚。
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天资聪慧,12岁入县学,23岁中举,乾隆四年(1739年),24岁的袁枚就考中进士,名列第二甲第五名,入选翰林院庶吉士,一时名满京城。翰林院“散馆”后,袁枚出京做官,历任江苏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
袁枚的诗人与散文家的身份太过出名,以至于让人忘记了他也曾有一段为官经历。袁枚担任知县的时间虽然不算长,但廉洁奉公、勤勉尽责,敏而能断、不避权贵。他深知一个人、一个家庭如果长年打官司,必然导致家道中落,所以无论大小诉讼,袁枚都是有案即审、有案即判,从不稽留耽搁,力求公正无私,以使百姓免于词讼之累。
江宁方山溪洞外,有两户人家为了一块田地的归属,打了多年官司。因为没有地契,权属不明,争讼多年仍然没有结果,公堂上的状纸早已堆积如山高。为了让两家免于词讼之累,时任江宁知县的袁枚秉公裁决,悉数裁撤了此前的判决文书,命人重新丈量土地,另外发给地契,使他们各自开垦耕种,一起陈年积案就此化解。
为了整饬民风,袁枚经常召集乡里长者,打听境内有前科的人、顽劣之人的名字,核实无误后张榜公示,并许诺如三年内没有劣迹,即可将姓名从榜上撤下。这一做法果然奏效,由此“奸民皆敛迹”,原来的作奸犯科之人都能痛改前非,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袁枚为官严于律己,他认为作为一名官员,应该严格约束身边的人,如此官民之间才能相处融洽,很多官场和社会弊病自然就消除了。袁枚的才干得到两江总督尹继善的赏识。清代学者陆以湉在《冷庐杂识》里赞道:“其为宰时,清勤明决,无愧循吏。”
袁枚爱民,民亦爱袁枚。他在《随园诗话补遗》卷十中记载:他27岁时权知溧水,离任时,“吏民泣送,有以‘万民衣’披我身者,金字辉煌,皆合郡人姓名也”。“一路壶浆擎父老,万家儿女绣衣裳”的送别场景,让袁枚为之动容。
乾隆十年(1745年),他从沭阳调任江宁知县,当地百姓亦以“五步一杯酒,十步一折柳”,深情相送。多年以后,袁枚依旧感叹,“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也就是说,为官者如果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老百姓自然也会把他当亲人,久久挂念。
袁枚一生淡泊名利、进退自如。乾隆十三年(1748年),他在南京买下一座荒废的园林,改名为“随园”。此后,袁枚辞官归隐,定居南京,精心修筑随园,在此生活了半个世纪。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些清灵隽妙的诗句,都出自袁枚笔下。他从毫不起眼的苔藓中看到了它对生命怒放的渴望与坚持,有人说袁枚笔下的苔花丝毫不亚于名贵的牡丹花。
作为乾嘉之际的诗坛领袖,袁枚诗文双绝。他倡导“性灵说”,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性情遭际”,并为后世留下《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等著作。他的才华、睿智与洒脱,他的真性情与赤子之心,早已融进了古都金陵的文脉之中。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欧阳修与宋代士大夫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