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经典短篇小说 作者:佚名 热度:
【赏析】
郁达夫的这一篇《沉沦》,是“五四”以后,奠定中国现代新文学运动伟大业绩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中的代表作,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这一点,我们首先应该注意。
作者本人在这部小说集的自序中说:“第一篇《沉沦》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里边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但是我的描写是失败了。”这一点,我们也应当加以注意。
这篇作品,由于郁达夫主观抒情的笔调,热忱洋溢,感情充沛,所以,虽然以第三人称的“他”来叙述,但我们读来却能够真切地感到这是作者出自内心的“谈心”,是在对我们倾诉发自灵魂深处的性的寂寞与苦闷。尤其令人赞叹的,是郁达夫的诗情风发,以及他对于中西文学的修养,特别是对于英国和德国诗作的造诣之深,从而即兴成章、过目成诵,更是天赋惊人。他一个人留学日本,在他乡异国,举目无亲,不时受到歧视,因而感触甚深。他多情善感,又正好达到性成熟的年龄,对于性的要求也不胜敏感,在得不到一时满足的时候,自然发生性的苦闷。同时,因为身在异国他乡,感受到轻蔑与歧视,这就产生了爱国的心思,于是,对于祖国的热爱以及由于性苦闷而诱发的对异性的追求,就构成了这篇小说的主线。
我们也可以说,这篇小说作者的意图,是在留日生活的亲身感受当中,通过青年成熟期性的要求与苦闷的描写,来寄托并突出他的爱国主义的主题。然而,我们应当明确,郁达夫是借用文学作品的虚构形式,通过或多或少亲身体会的性要求与性苦闷的故事,来透露他那爱国主义的题旨。但是,在他那才情洋溢的抒情笔调的叙述之下,他自己主观上爱国主义的思想,却让本是作为陪衬的性苦闷描写占了上风,因而使人看来,性苦闷的描写,即青年性心理的描写,灵肉冲突的描写,压倒了爱国主义热情的透露。这究竟应该归咎于作者在创作时轻重之点不够斟酌呢,抑还是应该归咎于一般的读者对作者在性生活方面的描写倾注了过多的兴趣,而忽略了作者本来所要透露的爱国主义思想呢,这实在是值得考虑的事。
这小说的故事情节,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这样的故事线索:这个由富春江畔赴日本的留学生,由于在异国他乡感到苦闷与孤寂,又感到受人歧视,同时正当青年性成熟时期,自然感到性的渴望与不满足,便加重了内心的苦闷与心理负担,从而发展到堕落的地步,一步一步地走上颓废、沉沦的境地,终于蹈海自尽的阶段。具体说来,这“沉沦”的开始,是所谓“被窝里的罪恶”,也就是“手淫”。其次是“窥浴”,就是偷看主人的女儿洗澡。再以后,虽然自己内心不断的心理斗争,却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偷听了一对青年男女的“野合”。于是,他就身不由己地走上宿娼的道路,也就是嫖妓女去了。于是,这样的思想斗争,这样的灵肉冲突的不断深化,就发展到,沉沦到非跳海自杀不可的程度。虽然这仍旧是虚写,但是在面临自杀的最后一刻,还是想起了自己的祖国,爱国的满腔热忱溢于言表。作者的意图,可能是再现主题,让爱国主义的精神重新显现出来。然而,事实上我们的读者却一直紧跟着作品感情渲泄的轨迹,同情着作品中主人翁的心情与行动,也就轻而易举地忘却作者原本所要强调的主题了。
《沉沦》 问世以来,大多数读者都着眼于作品中丰富的感情和作品中人物的浪漫颓废的生活,因而就指定这篇作品是浪漫的、颓废的,进而指定作者郁达夫是颓废作家,是所谓浪漫派、颓废派的代表。特别是解放以后,在极左文艺思想猖獗当权的时代,竟然连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新文学运动史上的地位,都一笔勾销了,这实在是“左”得可笑的事。
如今已是九十年代,《沉沦》发表之后已经过了七十个年头,我们应该从文艺的观点来看待文艺。关于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孰为第一第二之分,应该看作互为影响,即政治标准有时第一,有时也可以第二。所以,对于郁达夫的《沉沦》,既不能过于强调其艺术性或艺术手法之高超,以至于忘却作者通过青年性苦闷与灵肉冲突的描写来透露他那爱国激情的本意,也不应该以极“左”的道德标准或政治标准,一棍子打死,给《沉沦》戴上“颓废主义”的帽子。
郁达夫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是以身作则与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并且死在日本帝国主义枪口之下的烈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烈士作家。我们今日重读他的作品,应从他内在的伟大爱国主义者的人格出发,去透视他的作品。同时,也应从他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出发而透视他表里一致的精神。只有提高到这样的认识高度,才算达到阅读与赏析这篇作品的目的。这里,我们且再回味一句郁达夫也曾经引用过的文学名言:“一切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吧!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沉思
下一篇:木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