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经典短篇小说 作者:佚名 热度:
【赏析】
施蛰存是中国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的作品大都是以一种灵秀之笔,展示松江家乡的风物人情,作品抒情气息浓郁。但就作家本人来说,影响最大,引起人们注意和欣赏的却是他的现代心理分析小说。《梅雨之夕》便是一篇优秀的现代心理分析小说。
作品描写梅雨季节的黄昏,一位小职员带着在外界寻找慰藉的忧郁心情下班缓步回家。当他“奇遇”了一位从电车上下来躲雨的美貌异性后,他由注意她,到欣赏她,怜悯她了。同伞共行之后,他又感觉到与姑娘同行的欢愉,并由此而联想起初恋的少女。后来天黑了,姑娘走了。男主人公怅然若失,以至回到家里见到妻子仍失魂落魄……
整个作品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描写,甚而至于都没有什么爱的语言,爱的表示。完全是一种心理的流程,诚如作者所述:“是描写一种心理过程的。”然而作者把一件极平凡的事情写得缱绻纾徐,从容不迫,很有诗意。他非常细腻、委婉地描述了一个中年男子的朴素情愫。我们说它是情愫,因为它是那样轻淡,而且简直就像是溪水一样地潺潺流出,甚至像山泉一样令人难以察觉地渗透而出。作者仿佛是在引导读者在人物心灵的崎岖小路上行走,而字里行间又确存一种忧郁、惆怅和淡淡的伤感之情。作品充分地显示了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独特艺术个性。
作品抓住男主人公的心理定势,紧扣他“怎么想”和“想什么”,极有层次地、立体地展示他的心理流程,表现人物的内心思想情趣。
“嫌厌”都市快节奏的小职员,带着在雨雾迷濛的外界寻找慰藉的心情缓步回家。他的目的是寻求暂时的安逸与欢娱。“从江西路走到四川路桥”,这四百米路竟走了半小时! 足见他的悠闲。就在文监师路,他邂逅了一位从电车上下来的美丽的姑娘,这位“容颜姣好、风仪温雅、肢体匀称”的姑娘,起初他只是注意,但姑娘避雨时表现出来的烦恼的眼色,苗条、娇弱的体态,使他产生了同情和怜惜之感。姑娘在窘迫中“孤寂地单身呆立着”,使他“不自觉”地靠了过去。姑娘“薄薄的绸衣”被雨淋湿了贴在身上,“长眉颦蹙得更紧”,“眸子莹然”的焦急情绪,不由使男主人公心情复杂起来: 他想用伞“如中古时期骁勇的武士似的”为姑娘挡住“雨箭”,又担心姑娘的疑惑、误解和拒绝。因为姑娘“诧异” 的眼色分明怀疑他“没怀好意”。于是他怀着一种“残忍的好奇心”,旁观姑娘“如何处理自己”。
过了一会,当姑娘再一次“惊异地”看他时,他感觉到姑娘窥出了他内心的秘密时“脸红了”,他竭力装得“神色泰然”,并在意识中对自己的一切作种种的辩解,然而这强作镇静的后面隐藏的是“血脉之急流”,在潜意识里,一个精灵在颤动,在跳跃。姑娘“体态的美丽”及“典雅的风姿”使他产生了一种不失为人的自然而正常的“欲望”。这种心理流程完全是按人的规律而不是按动物的规律发展的。濛濛的细雨,溶溶的灯光,渐暗的天色,又制造了一种温馨、迷蒙和柔和的气氛,这都给他的心理流程创造了一个发展的蓄势。他终于移近了姑娘,将伞分一半“荫蔽她”,并开始了两个人的对话。姑娘低着头,他的鼻刚接近她的鬓发,产生“一阵香”。他回转头去向后斜看,又见店铺许多人“对着我们”,于是他将伞沉下了些,以便“遮蔽我们的眉额”……
作者充分地把握住人物的表层意识和潜意识的活动,一步一步地揭示他的情感活动。作品也就始终能够把握住读者,给读者带来一种清新欣悦之感。
作品还通过联想、闪念、错觉、幻觉等手法作为人物心理流程的依据,进一步揭示人物潜意识中的感觉因素。
男主人公与一个美丽的姑娘同伞共行后,产生了一种欢愉及新鲜感,这种情感的陶醉加上对周围人的担心,使他既紧张又兴奋,既担心又激动。“手臂酸痛”也不以为是“苦楚”,一个劲地隔着伞柄看着姑娘,看着看着他的心理发生了变异与错位了:“她”是他“初恋的少女”,这个“睡梦或白日梦”中思念的“少女”。这一发现使他产生了冲动、想入非非的思绪:七年过去了,初恋仍给他以强烈的心弦撩拨,并无处不像个幽灵似地出现着、影响着、笼罩着这小职员的行为和思想。他对初恋少女产生过热烈的爱慕,这种爱慕经久不衰。但他的初恋却像昙花一现,彗星一闪,留下的是空寂,是清淡的哀愁,就像那轻絮一样飘忽而又永远连绵不断的思念。于是他想象与少女分别时的情景,长成后的美丽姿态,并“悲哀”她变成了一个“妇人”。他想象着他们再见面的情景。初恋少女在眼前的“复活”使他“惊喜”,他不能“失去了这个机会”,“要晓得她更多一些”,于是他又询问姑娘的姓氏、家乡,而姑娘的回答,他又以为是在“哄他”、“骗他”。
在与这位有“魅力的少女”同行的几分钟内,他“尝到了不可言喻的甜蜜”,虽然“连她的衣裙都没有碰一下”。因而当一阵风吹起姑娘的衣缘时,他忽又觉是具有 “诗意的姿态”,“颇为洒脱”,勾起他对《夜雨宫诣美人图》及“担簦亲送绮罗人”这些古诗画的联想,并一再认为他今日是一种“奇遇”。画中的人,意中的人,眼前的人在他内心产生幻觉并一再复合重叠,构成一个全新的意象。这种由心理幻觉激发起来的想象、联想、闪念构成一种美的意境。及至雨停了,一缕街灯的光射在姑娘的脸上。姑娘婉言谢绝他的护送后飘然而去,男主人公是“蓦然惊觉”。他“怨怼”这无情的天气,“何不再下半小时的雨”,望着姑娘离去的后影“呆立着”。直到坐在人力车上,心里依然有一种 “牵挂”,并下意识地“几次想把手中的伞张起来”。月明星稀,到家叩门后仍把妻的应声想象成姑娘的声音,朦胧中把妻当成姑娘的幻影。他的潜意识里是多么渴望和姑娘的关系继续保持下去。当妻问何故归家这样迟,他只得扯谎道:沙利文吃小点。
他是一个已婚男子,婚后陪伴这么一个美丽的姑娘在街上走,他心里当然也有一种顾忌,所以在街上,他是处处“留心着”,并当他心猿意马时会突然发觉那倚在店柜上的女子仿佛是自己的“妻”,而且是用着“忧郁”的眼光看着他。他“奇怪”了,犹如做了小偷似的一阵心虚。这是一种潜意识的错觉,这也是社会、责任、道德乃至法律对他的一种约束。
一般人对于小说往往容易理解为要有不平凡的故事情节和事态发展,而忽略了要表现出不平凡的人性,哪怕是人性中不平凡的那么一点火花。《梅雨之夕》却是描绘了一段对人性的普通而不平凡的经历和回忆,作品焕发着一种诗意的光辉。作者写“我”对姑娘人道的感情:同情、怜悯、柔情,所有这一切,又都表现了作者本人纯正的感情与良知。《梅雨之夕》在技巧上十分精致,当人们阅读小说时,有一种诗和画的意境,给人一种清新、淡雅和美的享受。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华威先生
下一篇:花之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