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言情小说 爱情小说   作者:佚名   热度:

  茨威格进一步评价:“从此以后,在德国的诗歌中,再也没有把情欲冲动的时刻描写得如此出色——如同歌德那样,把最亢奋的感情倾注进这样强有力的长诗中。”

  在自传《诗与真》中,歌德说过,每当遇到爱的苦痛,他总设法将它“转化为一幅画,一首诗,并借此来总结自己,纠正我对于外界事物的观念,并使我的内心得到平静”。

  纵观歌德一生的创作,耐人寻味的是,许多名篇都与女子的恋情有关:如凯特卿之于田园诗剧《情人的脾气》,夏绿蒂·布夫之于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施泰因夫人之于诗剧《伊菲革涅亚》、《塔索》,玛丽安娜之于诗集《西东合集》,米娜·赫茨利帕之于剧本《潘多拉》、《十四行诗》和长篇小说《亲和力》,乌尔莉克之于爱情名诗《马里恩巴德哀歌》。

  作别乌尔莉克的爱情,完成《马里恩巴德哀歌》之后,歌德永远告别了爱的激情,进入心境平静、勤奋写作的暮年……

  此后9年,直至83岁去世,歌德以惊人的毅力,写完了《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和《浮士德》——在最后年迈体衰,写作《浮士德》时,歌德有时一天只能够写出巴掌大的一小篇文字,但他一直在坚持。

  这不得不令我们心生敬畏:暮年之恋,梨花乍现,转瞬间零落,但在艺术之树上却自成硕果。在“欲念”和“断念”之间,歌德勇敢地选择了“断念”;“断念”之后,诗人又全力以赴,催促精神使命的最终“完成”。

  令我感叹的是,在歌德的时代,内心深具痛苦的人,还有一个伴侣,还有一个古老的安慰者——那就是上帝。爱情消失,尚可哀告,尚可追忆,回忆也真切,语言和记忆也还可靠——心灵的创痛,紊乱不堪的思绪,也可变成水晶般明净的诗歌。

  20世纪以来,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的心灵也变得狼藉——同是回忆马里恩巴德,无论是罗布-格里耶的小说,还是阿伦·雷乃的电影——在《去年在马里恩巴德》中,我们看见的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无端端的诉说:男人说起去年他们在马里恩巴德相处的各种细节,但全都是他虚构出来的,最后,女人也开始怀疑起自己的记忆……战后的世界文艺,大多弥漫着虚幻之光。

  记忆,再也不是歌德手中顾盼爱情、缔造诗歌的圣洁工具,其本身变成了母题,变成了分析和描摹的对象——梦境与现实的混杂,过去和现在的暧昧不明,隐藏在这一切之中的深刻本质,是生命已成为透明的虚空。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揭秘:郭沫若和日本妻子佐藤富子的婚恋恩怨

下一篇:墨索里尼被曝与意大利末代王后有风流情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