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观察 作者:佚名 热度:
对薪酬的关注度降低
王凌硕士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受毕业时间限制,他并没有在春招时投入太多时间,而将大部分求职精力投入到秋招之中。学了6年商科,王凌的理想工作是进入银行,他回国后去了深圳,希望能在鹏城的金融机构先得到一番历练。
当被问到预期薪资时,王凌告诉记者,起薪多少并不是他的关注焦点。企业是否能为自己提供广阔平台、岗位是否具备稳定性、自己专业所学是否能得到施展……这些维度同样也是他求职时很关注的方面。“这两年我们周边不少同学确实降低了薪资预期,我认为这不见得是件坏事,说明大家求职时更‘接地气’了。现在每年回国工作、创业的留学人员不在少数,大家如果无法展示出具有差异化的求职优势,用人单位就不会为此埋单。”王凌说。
根据智联招聘在今年2月发布的《2021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中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招聘市场“海归优先”的职位数持续减少,2019年、2020年、2021年均呈下降趋势。回国求职海归人数增多、“海归优先”职位减少,一增一减客观上加大了海归在国内的求职压力。
2020年从日本早稻田大学硕士毕业回国的赵星黎,同样也在关注今年的秋招市场。此前,她在青岛一家外资企业工作,但工作一段时间后意识到这份工作与自己专业并不完全匹配,但由于已不是应届毕业生身份,她只能应聘面向往届毕业生开放的岗位。
经历过两次求职,赵星黎认为,放眼整个职业生涯考虑,用人单位的平台效应比短期内的薪酬高低更重要。“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不应该短视,一些专业领域内的大平台或许在最初给出的薪水不高,但对求职者来说绝对是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能够让自己加速成长,这也是我在这次求职中更看重单位平台的原因。”
惠才政策提供更多选择
在深圳市海归协会秘书长唐安丽看来,除了语言优势,用人单位对海归的跨文化交往与沟通能力也较为看重,持续的学习能力也是衡量标准之一,这就要求海归在求职和之后的工作中沉下心来,精进自己,切勿眼高手低。
唐安丽从事海归工作已有12个年头,并在2015年开始进行海归招聘的有关工作。唐安丽表示,在自己所接触过的海归群体里,其中绝大多数在毕业后选择回国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希望来到深圳工作、生活。在她看来,这得益于深圳多年来在招才引智、城市推广等方面所下的工夫。
城市引才的诚意,正更深一步影响着海归就业创业的地点选择。一些海归的关注焦点从“北上广深”投向了“新一线”及二线城市,这正是权衡了一线城市生活成本和其他城市惠才政策后所做出的决定。
本硕均留学于英国的范赛,今年决定去武汉工作,他不久前与光谷的一家电子信息企业签订了入职协议,即将走上工作岗位。范赛出生于甘肃,选择就业地时,他曾考虑过北京、上海、杭州、武汉等多个城市。“相较来说,武汉的生活成本更低,但可以提供给留学人员干事创业的机会并没有打折扣。”范赛说,他有同学本科毕业后就在武汉创业,他也因此了解过包括“3551光谷人才计划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武汉引才优惠。“就业地能否为青年未来发展提供宽阔的上升通道,这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也是我们择业时的核心关切之一。”
择业领域更加开阔
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中超过八成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国内可以提供的广阔舞台、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将所学所专与国家发展所需所急相结合,以实现个人价值,实现人生理想。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元宇宙、生物医药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海归求职多元化特点更为明显。这不仅体现在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职位选择,更体现在海归自主求职领域的拓宽,不再局限于与自己专业直接相关的个别领域,这在新技术领域更为凸显。
王凌告诉记者,在他看来,相比自己所学的商科,他身旁的理工科留学生求职可选领域更加宽泛。“以人工智能为例,有的学生回国后不仅能做AI,甚至能参与元宇宙有关项目,因为这些都需要人工智能等技术来做底层架构。现在国内相关领域的企业非常多,站在‘风口’的新兴技术企业也不在少数,留学生需要抓住机会。”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申请留学好文书是如何炼成的
相关推荐
- 名目繁多的兴趣班、集训考级撑起的暑假快乐吗?
- 高分考生入读职校引热议,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为何广受青睐?
- “板凳男孩”方宇翔:没有腿一样军训与“奔跑”
- 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④: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怪圈怎么破
- 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③:要深挖病根更要对症下药
- 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②:这是教知识 还是教套路
- 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①:这是做教育 还是做生意
- 为何高考成绩总在“晚上”公布?其实为了考生好,非常贴心
- 在线教育喜忧参半
- 做教育,对母亲意味着什么?做母亲,对教育意味着什么?
- 每5个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个小胖墩儿,专家详解肥胖防控怎么做
- 高考灰生态
- 人民财评:“后高考经济”,热浪下更需冷思考
- “双减”风暴来袭,教育培训暑期档凉凉,对托育市场有何影响?
- “双减政策”严压 教培“凛冬”如何破局?